食品药品研究院开展“液相色谱仪鉴定特医食品的氨基酸含量”项目制培训

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10-22浏览次数:10

为进一步夯实我校教师在食品药品检测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技术基础,推动教学科研与产业实际需求的深度衔接,依托苏北食品药品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、食品研发检测中心,食品药品研究院于2025年10月17日举办“液相色谱仪鉴定特医食品的氨基酸含量”项目制培训,张迪雅老师负责此次培训,来自多个二级学院的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。

一、培训定位与目标

本次培训立足特医食品检测的前沿需求,旨在帮助参训教师熟悉氨基酸测定的完整技术路线与实验细节,强化仪器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。同时,通过引入真实样品与技术标准,促进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、科研创新和服务企业中的应用转化,进一步拓宽产教协同的深度与广度。

二、实施过程与内容设计

培训打破了传统“听讲+示范”单一形式,采用项目工单驱动的实训方式,设置四个技术环节,环环相扣、任务导向明确:

(1)样品制备任务

参训人员根据培训教师讲解的标准操作规程,对特医食品样品进行称量、前处理、衍生化反应等步骤操作,初步掌握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。

(2)溶剂及衍生试剂配制任务

重点围绕流动相与衍生化试剂的准确配制展开,讲解如何减少杂质干扰、避免污染,并强调质量控制与实验记录的规范性。

(3)液相色谱系统应用任务

参训人员在指导下完成仪器启动、方法参数设置、进样与检测全过程,熟悉氨基酸分离的实际操作流程与仪器响应特点。

(4)结果处理与数据解析任务

结合实测谱图,对峰形识别、积分运算、含量计算及结果验证进行讲解和实操,突出分析思路和数据判断能力的培养。


三、培训效果与后续计划

通过实操考核与理论测验双重检验,所有参训人员均能独立完成检测流程,掌握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核心技能,实操合格率与数据准确率均达到预期。多名教师表示,将把此次培训内容融入课堂与科研项目中,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科研的产业契合度。

此次培训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验技术水平,也拓展了高校与产业合作的应用场景,为构建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的抓手。未来,食品药品研究院将继续推出系列技术专题培训,形成可持续的技术赋能机制,助力我校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。